Thursday, March 30, 2006
消費者當道: 從訂報看企業重視消費者終生價值的重要
這樣一份報紙即使在美國也是所費不貲,唸MBA時,WSJ特別給與我們非常便宜的學生價優惠,並加上免費的WSJ online。但畢業回到職場後,又開始接受那一份$0.53美金,一年$162美金的報價。當然,以投資報酬率來說,WSJ帶給我實際上的收益遠高於此。但說實話,WSJ還是有點貴,因為我應該要得到更好的價格。
如同以往,兩個月前開始,WSJ又不斷的寄信來家裡,希望我儘快續訂,因為要到期了。這次我決定試驗WSJ的底線。在WSJ寄了十多封文情並茂的行銷信,外加免費一個月的WSJ,我仍是不為所動,心理打定主意,看WSJ什麼時候才要亮底牌。最後,終於WSJ不再寄報紙來了,忍耐了兩天沒有WSJ的日子,一大早WSJ終於打電話來了。那位打電話來的先生一開口就表明:我是WSJ日報的經銷公司,我不浪費你時間了,我給你這樣一個offer: $100美金一年份的WSJ,外加一年免費的WSJ.com online(市值$49美金),你接受嗎? 我也很乾脆,跟他說,你怎麼不早一點打電話來呢?我都準備好信用卡準備付錢了,明天就把報紙寄來吧!
就這樣,其實也不是要貪他的小便宜,我只是要驗證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到底像Dow Jones這樣以商業資料取勝的公司瞭不瞭解消費者的終身價值(lifetime customer value, LTV)。他們的所謂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實際上又做的怎麼樣?至少這個小小的報紙續訂實驗,除了讓我拿到更便宜的deal外,也證明Dow Jones這公司的確有掌握到Relationship Marketing中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環環相扣的重要。近年來企業界的行銷顯學--客戶關係管理,強調的不是企業跟消費者成交一次的價格,而是這個企業在該消費者終其一生的消費當中,可以在該消費者的口袋裡總共賺到多少錢。
附帶一提,台灣賣的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相對於美國扎實的內容,實在有點貴的離譜(記得是NT$40一份),又只有薄薄的幾張紙,不像美國版的厚厚一疊分成A, B, C, D...好幾份,內容應有盡有,亞洲版的華爾街日報內容很少,少到讓人失望。
Friday, March 24, 2006
"Live@17" - THE PLAYERS Championship at TPC Sawgrass
TPC Sawgrass有三個球場,其中兩個是Stadium Course和Valley Course是public course, Oakbridge則是private course。Stadium Course就是THE PLAYERS Championship比賽的球場。
Thursday, March 23, 2006
從電子收費系統(ETC)案看台灣當今商業環境
ETC是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電子收費系統"的簡稱。ETC是台灣的重大建設,最近在台灣的媒體上看到許多關於電子收費系統的爭議,從這個電子收費系統(ETC)的爭議本身,讓遠在海外的我,對當今台灣的商業環境有一些深深的感觸。
1. 用媒體鼓動民粹的方式來操作商業議題,只會讓台灣的商業環境惡化
ETC現在已經建設完成上路,但許多爭議點在於裝在車上的機上盒價錢的問題。這是個純粹的商業與消費議題,廠商拿到營運權之後,為維繫本身的營運與收益,設定出市場價格。若是消費者(也就是高速公路的用路人)不滿意這樣的定價與未來可以享受到的便利,大可以用不購買的方式來表達,繼續走人工付費車道。業者為了爭取使用者,在營運一段時間發現他們的定價不夠吸引消費者之後,勢必也會陸續提出吸引用路人的促銷方案,爭取更多客戶。這樣的商業議題,為什麼在台灣,營運初期就會使用政府與立法院等政治力量來介入,所有政治人物以一附為民喉舌的姿態,用操縱民粹式議題的方式介入商業行為,逼使營運廠商讓步。若是真的逼得廠商讓步,甚至放棄營運,短期內看起來是民眾贏了,但長期呢?以後誰敢在這個國家做生意,誰敢在這個國家投資?以後國家重大的投資與建設,相信很多一流的國內外廠商在評估政治風險後,都會卻步。在台灣現在的ETC爭端中,最可笑的是政治人物紛紛跳近來指導民間企業該怎麼營運、怎麼促銷,就是為了在民眾面前力求表現。難道廠商是笨蛋,不想要賺錢,要是沒有人喜歡他們的價格,沒有人裝機,廠商應該比誰都急。這種商業營運的事情為什麼會由政治力積極介入呢?何況,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一定需要使用電子收費系統。 讓市場機制決定吧!
我所旅居的舊金山灣區,每一條大橋都有電子收費通道(FastTrak),機上盒收費$40美金。我評估自己的使用量及自己忍受過Bay Bridge與San Mateo Bridge塞車的時間,覺得沒有必要裝,因此一樣走我的人工收費車道,別人每天要走,願意付錢裝機,因此可以享受快速過橋,這很合理,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公的地方。據我了解,這個FastTrak現在在尖峰時段的使用量大概30%到35%左右。這兩年加州政府甚至允許給低耗能的氣電混合車(hybrid car)各種用路的優惠,只要你開的是hybrid car(譬如Toyota Prius),在尖峰時段可以一個人上路就走一路暢通的共乘車道(car pool lane),不用跟大家一起塞車。難道這樣的政策,民眾也可以透過政治力去要求車商降價?台灣的政府必須要有魄力,推動進步的施政措施(譬如ETC)要有魄力,不能任由台灣一些目光短淺的媒體與政客操作一下,就退卻讓步,好像看起來是跟民眾站在一起,實際上卻傷害了台灣整體的商業與投資環境。
2. 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凡事憑感覺與輿論
收費價格是否合理,政府可以委託營運者與監督者的角色參與營運廠商商業計畫的財務試算,算算看要求業者提供免費的所謂"公益方案"是否合理?但在我的認知裡,"公益"是政府的責任,不是以商業經營為本的企業的責任,企業就是要營運獲利,為股東謀取利益,這是每一個企業成立的責任,不賺錢的企業對整體社會才會造成莫大的傷害。要求企業提供"公益",是一個非常荒謬的主意。當然,企業為了本身利益,也必須善盡他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但社會責任並不是無償的提供免費的"公益"給一般大眾,企業的社會責任更不可以傷害股東權益,不然就是捨本逐末了。 用營運的財務模型及算術來了解與解決問題,而不是輿論。
3. 當媒體與政客成為財團操縱的打手,甚為可悲
在台灣所有參與過大型標案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角力過程中的艱辛。各家廠商莫不拿出渾身解數,動用所有專業與非專業的資源取得龐大的商機。深入參與過的人都了解,贏了固然興奮,但不代表真的勝利,因為永遠一定會有輸家不停地透過各種政治、法律、媒體等等的管道去想辦法把你到手的案子做掉。通常得標過程的錯綜複雜,非深入參與其中的主其事者,是沒辦法一窺其中運作的奧秘。即使是美國這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對所有美商上市公司在海外都有所謂的"海外反貪污法案"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規範美商公開上市公司在海外不得涉及行賄政府官員的違法行為,但前幾年仍是爆發像朗訊科技(Lucent)高層被控行賄沙烏地阿拉伯主管通訊部門的親王級官員,以取得高達50億美元電信基礎建設標案的案子。賄络手法千奇百怪,包括幫阿拉伯親王出專機費用、以他的名義捐助數百萬美元給西雅圖的醫院、動用公司的校友幫他的小孩寫哥倫比亞大學的入學推薦涵、並安排住紐約的豪華公寓等等。違法行為固然可惡,有待司法單位調查與嚴懲,但也不可以因為有這些弊端就因噎廢食,停止促成社會進步的建設。
台灣這次的ETC爭端,雖然可以看到各方勢力介入操作,試圖反敗為勝的痕跡,這些勢力可以隱藏在許多所謂專家、媒體及政客的背後,企圖製造出各種社會輿論來取得利基,這些都是過程中的必經之惡。媒體與政客成為財團操作的打手雖然可悲,但民眾還是得清楚自己是不是要這樣的建設成果。只要是好的政策與建設,民眾都應該站在正面思考的角度思考這些建設對整體社會帶來的便利,而不是一有弊端的可能性,就對一些好的建設抱持完全負面的看法、ETC是如此,高雄捷運亦是如此。台灣的媒體與政客很容易被財團控制,但一般民眾還是要有清楚的腦袋,要是民眾也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永遠被水準日益低下的媒體與政客左右,而不是透過消費(收視)行為與民主機制反過來左右媒體與政客的行為,這才是這社會的悲哀。
4. 若民眾對任何事情都抱持負面看法,這樣的國家不會進步
ETC的建設,可以降低車輛過收費站的交易時間,增加車流效率,是個好的建設,假以時日,民眾應該可以享受到這樣的便利。民眾對許多事情應抱持比較正面的看法與角度。台灣近來瀰漫著一股"對凡事都抱持負面態度"的社會氣氛,似乎許多人都成了陰謀論者、許多人看事情的角度都跟壹週刊比較類似。這樣的社會氣氛對整體國家的發展有害而無益。這樣的態度與社會氣氛,導致選出來的官員與朝野立委,普遍缺乏遠見與提出願景的能力。一般民眾與社會菁英應該培養出正面思考的態度,鼓勵提出進步政策並能夠與世界接軌的人。揭弊固然重要,但一個社會若是只專注於揭弊與扒糞之類的陰謀論,而缺少鼓勵前瞻思考、提出遠見與願景、及促成帶動進步的作為,這樣的社會固然除了弊端,仍是只會停滯不前,在世界競爭的舞台上落後。
台灣當前的挑戰,並不在島內每日爭辯的那些曇花一現的小議題或台灣中國議題,而是全球化社會中,每個國家都面臨"世界變成平的"價值鏈重組下,台灣在新世界競爭版圖中如何重新自我定位與發展的問題。若是不能在整個世界經濟的架構下思考台灣的出路,直航三通亦或是全面對中國開放,或許也只是製造了新的問題,但也不會突破現在的瓶頸。台灣人應該屏除凡事政治權謀化的思考方式,從台灣仍是在許多國際公正機構的評比中遙遙領先的項目,了解自己的優勢、弱勢、機會與威脅,認清自己在世界舞台上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鼓勵前瞻的政策與施政措施,一起參與促成社會進步的過程,積極與各國(包括中國)建立競爭與合作(corporative competition)的關係,迎向全球化的新挑戰。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現今很多問題不是台灣獨有的,譬如外包(outsourcing)或是產業外移導致失業率上升、農業發展、國際資本流動等等,這是全球化下各國的共通議題,從某個程度上,台灣還是這個趨勢下的受惠者,而不是受害者。如何在全球化的趨勢中,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利基,才是我們的問題。在這問題上,印度與中國都善用了他們低成本生產的優勢攻城掠地、那台灣自己呢?我們對這世界的附加價值又在哪裡?
總結來說,從ETC一案,讓我深深感覺台灣當今商業環境在朝野政治角力的短線操作下,從一個立意良善的施政,落到變成一個人人喊打的窘態。這幾年來,只要對稍微重大的建設,社會輿論站的角度永遠都不是看這些建設對台灣帶來的長遠利益,而是一昧的否定與扒糞,讓再多的投資也無法提升台灣人往前大步邁進的自信心,讓每一個重大投資與建設都可以因為一些瑕疵就停滯不前,ETC案如此、高雄捷運與高速鐵路亦是如此,為什麼這個地方的人失去了那種"我們一定要完成這些對公眾有利的重要建設"的堅定意志,失去了用長遠的眼光看重大投資的未來價值,進而促成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若花了大錢投資買來的只是這些負面新聞,而不是令人雀躍的"希望",那台灣人不是花錢買罪受嗎?若我是遠通的Douglas,面對這種情勢,大概雙手一攤跟政府說,要免費公益的話,就讓你政府自己拿回去經營好了,我不玩了!跟前一陣子的卡債風波一樣,可以用信用卡欠錢不還,還反過來透過政治力來限制銀行利率,甚至用政府的錢幫忙還債,美國的銀行也是雙手一攤,你們要這樣搞沒關係,這市場風險太大,我們不玩了,結果外商縮編撤退、緊縮授信標準,最後受傷害的永遠是守法與循規蹈矩的公民。
Thursday, March 16, 2006
芝加哥的美食: Weber Grill Restaurant
現在我正在Atlanta回San Francisco的Delta 1496班機上寫部落格。
這次短短三天的芝加哥行,除了business上的收穫之外,意外的收穫就是吃到一家超級好吃的BBQ餐廳 - Weber Grill Restaurant。
Weber Grill是我昨天晚上在North Michigan Avenue閒逛時,正愁找不到什麼好餐廳吃飯,意外地在離N. Michigan Avenue與Ohio St. 只有兩個blocks的地方,發現一家用BBQ烤爐當招牌的餐廳,裡面擠滿了用餐的人潮,我在店門口看了看裡面,發現這間餐廳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採用開放式的廚房,用很專業的BBQ烤爐,一片接一片的把牛排、豬排(port chop)、魚排、烤肉串、美式香腸等等,放在大火上BBQ,看了就讓人垂涎三尺,當下就決定進去排個位子。
進到餐廳後一問waiter才知道,至少要等20分鐘才會有位子,我一眼望過去,發現火爐旁的Bar枱上還有一個空位,當場就跟waiter要了這個open seat,立刻就點了一份Hickory-Roasted Prime Rib和一杯Sangria。這個烤爐旁的open seats只有6個位子,我跟坐我隔壁也是一個人來這用餐的客人都覺得,這是這餐廳最棒的位子,因為你可以看到廚師們在一整排壯觀的BBQ烤爐上烤肉的過程,光是看他們烤肉,就已經讓人食指大動。
我的Prime Rib上來後,那烤肉的味道真是香的不得了,我迫不及待的切了一塊來吃,一口吃下去,我只能說,我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火烤Prime Rib。Weber Grill的小份的Prime Rib就已經相當於別家餐聽大份的Prime Rib,但因為太好吃了,兩三下就吃完了,還感覺意猶未盡,當下覺得真應該點份大份的來吃才過癮。之後,看到又有一位客人坐在隔壁,坐下就點了一份前餐的Sampler享用,上面有Baby Back Ribs,烤雞條、烤牛肉串、烤蝦,底下還鋪滿了洋蔥圈,看起來也是很好吃,也是個聰明的點法。當下決定上飛機前我還要來這點一份這個Starter Sampler來享受。
今天中午去Chicago Midway Airport前,我特別再到Weber Grill吃午餐,剛好又坐到同一個位置,我點了一份Starter Sampler來吃,真的很過癮!中午的時候,很多人來這點烤肉外帶,大部分人中午都來這點一份漢堡來吃。我坐在位子上,看廚師們將比平常大概大兩倍以上的厚實漢堡肉放在烤爐上用大火烤,一看就知道他的漢堡一定非常好吃,只可惜我要去機場坐飛機,只好下次再來了。
雖然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還會在前來芝加哥,但可以肯定的是,下次來芝加哥,我一定會直奔Weber Grill再來一份大份的Prime Rib。
Sunday, March 12, 2006
芝加哥行前: 用Google Earth看N. Michigan Avenue
Chicago: N. Michigan Avenu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 ping.
明天出發前往芝加哥出差。
出發前準備東西時,又發現一個Google Earth的妙用。以前常常在網路上訂旅館時,雖然可以看到網路上別人給的評價,但是總是沒有臨場看看週邊的環境怎麼樣。今天用Google Earth就先看到自己住的旅館週邊的環境,連游泳池都看到了。不過,現在芝加哥只有30F(-1C) - 35F(2C)左右的天氣,大概只能在溫暖的室內待著吧。
不過,在上空看Chicago,真的很漂亮。因為Chicago市的建築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建築博物館。
延伸瀏覽:
2005年芝加哥之行的照片集。(上次到芝加哥出差是去年白襪隊拿到世界冠軍的那個星期)
Thursday, March 09, 2006
de Young Museum at a glance
de Young Museum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 ping.
這是位於舊金山Golden Gate Park裡的De Young Museum的外觀。是從展覽館裡的窗戶望出去的照片。
底下這個作品,是Columbus, Penelope, Dalilah, 2005.- Catherine Wagner的作品。
延伸瀏覽:
http://freestyleinspiration.blogspot.com/2005/12/de-young-museum-san-francisco.html#links
Monday, March 06, 2006
林志炫與詹兆源原聲之旅(Acoustic Journey)音樂中的感動與回憶
這張"原聲之旅",是林志炫演唱詹兆源作品的一張專輯。這是張令我這個異鄉遊子,心頭一陣暖意的專輯。
我從大學時代到現在都一直很喜歡的"輸了你 贏了世界又如何"這首歌,就是出自這位詹兆源之手。最近瀏覽台灣的網站時,無意間發現有這樣一張專輯的推出,更在google上找到銀河網路電台上有幾段林志炫演唱、詹兆源彈吉他伴奏的新專輯影片後,馬上請人在台灣幫我找這張唱片。我想,唱片名稱既然叫做"Acoustic Journey",應該就要把這張CD好好的放在音響上聆聽才可以聽出味道吧。
詹兆源每一首歌的歌詞意境及曲調,總是在眾多的流行唱片中顯得清新及與眾不同,在他的作品中蘊含了感性、理想、與真誠的音符,充滿優雅的名士風格。林志炫的歌聲仍是好的沒話說,但加上一旁詹兆源娓娓道來的吉他演出,這種組合,更讓人驚艷。
這張專輯,也間接把我的美國時間,再次拉回到2000年的台北。在那個從每個人聽到"e"就瘋狂追逐,到一夕之間聽到"e"就聞之色變的時代。那時每天周旋於公司與客戶,忙得像個無頭蒼蠅,遇到棘手的projects,常拉著一位同事Eddie兄,當救命仙丹,一起幫客戶寫作業交差。那時的我與女友分隔台灣美國兩地,下班後一個人吃晚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空蕩蕩的家裡,有時候還會放放這首"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自我療傷一下。怎麼也沒想到,在準備要離職赴美前與同事們的一次KTV聚會裡,才知道這位Eddie就是他,就是許多首我喜歡的歌曲的幕後藏鏡人。今天在網路上看到詹兆源彈吉他陶醉的樣子,與當初那位被我們追著跑,在公司埋首寫proposals的Eddie的模樣實在很難聯想在一起。
這也是一段人生有趣的機遇,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裡,見到一位看似低調卻才華洋溢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都有精采的演出。
這張專輯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進退兩難"及"我的歌我的心",這兩首錄音裡,有真誠的歌聲與動人的吉他演出。雖然遠在他鄉,就在這小小的個人部落格裡,祝福這張專輯成功吧!
延伸瀏覽:
- http://www.shiningmusic.com/audition/audition.asp?down=ok&mu=8
- 銀河現場演唱"進退兩難"
- 銀河現場演唱"我的歌我的心"
從一張老名片回顧電腦這行業近年的轉變
從一張老名片回顧電腦這行業近年的轉變
今天整理家裡的時候,發現這張已經算是歷史的名片,我應該好好收藏起來,對個人還蠻有紀念價值的。這是當初參與籌備這位舉手頭足間充滿明星光芒的總裁上任後的首次亞洲之行,期間與她短暫的交談,被她詢問起負責的服務行銷工作時,她在名片上所寫下的"#1 in customer service"。
這幾年,電腦這個行業的變動不小,這行業的龍頭IBM在Lou Gerstner從1993到2002年間的帶領下,從硬體主機的銷售,轉變為一家以"服務"為主軸的成長企業(照Gerstner的說法就是,把一個步履蹣跚的大象,變成一隻會跳舞的大象了!),去年在新任CEO Sam Palmisano領導下並賣掉了IBM PC部門,現在似乎正從過往封閉式的系統跳躍到去擁抱Linux平台。Hewlett-Packard則經歷了1999年的企業分割(HP/Agilent split)到轟動世人的大型企業併購(HP+Compaq),執行長也從Lew Platt, Carly Fiorina到現在的Mark Hurd,現在正在調整腳步重新擁抱核心事業。曾經靠PC/Server業務橫掃市場的Compaq已經成為消失的公司。Sun Microsystem曾深陷在.com泡沫的重傷中,到現在仍在尋找新的反敗為勝妙方。這中間,靠著Internet的威力,Dell從1987年一個年輕人Michael Dell在德州創立的小公司,靠著"direct"的銷售模式,低價橫掃市場, 迫使許多其他美國品牌不是退出PC市場,就是整併抗衡,而這兩年,Dell也開始面臨老大哥們曾經走過的路,面臨成長的瓶頸,必須開始找到下一個成長的引擎。軟體業巨人Microsoft,則在三年前僥倖的逃過美國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的仲裁,得以保全一個完整不被強制分割的公司。而這些大企業共同的一個轉變就是,本身都放棄在美國本地製造,而在全球化、網路化、與供應鏈管理資訊化的趨勢下,將製造這條價值鏈外包給台灣、韓國、中國與印度為主的亞洲企業,僅在總部保留核心的研發、行銷、與管理機能。
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的成員探討地球上的成長與資源問題時,曾經提出"成長的極限(Limits of Growth)"這樣的論述,並在之後引申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樣的模式。不過,"成長的極限"這詞彙往後卻常常被企業界所引用。企業有沒有成長的極限,有待學者研究,但是企業肯定都會遇到成長的瓶頸。地球整體成長與資源的問題難解,相較起來,企業的成長問題就單純的多。突破企業的成長瓶頸,許多管理專家總會建議從重視長期投資與變革管理著手。這幾年的變化,我們看到從事變革管理的企業似乎遠多於重視長期投資的企業。科技公司的長期投資,最重要的就是研發創新及人力資源,近幾年有點步履蹣跚的這個行業,缺少的正是企業內部所原生的破壞式創新,大企業缺少內部創新(intrepreneurship)的同時,許多的科技應用的突破都發生在矽谷的新創公司(entrepreneurs)上。因此,歷經Internet狂潮後的大型企業,在尋找下一個成長的動力時,必須改掉速食文化(change+M & A),重新重視本身長期投資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現今不應該再次掉入媒體炒作的所謂web 1.0 vs. web 2.0這種新的迷思,而應該找尋基業長青的真實價值。
Sunday, March 05, 2006
位在舊金山Noe Valley的Lovejoy's Tea Room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 ping.
舊金山Noe Valley一個寧靜的街角,有這麼一間小小的Lovejoy's Tea Room,裡面總是坐滿了人。我很喜歡這間小店的氣氛,更很歡Noe Valley這一區。有人說,Noe Valley是矛盾的,這裡同時住了自由派與保守派,有工人階級也有.com的富豪,還有一些喜歡來這裡拍片的劇組人員。近來,更多了一些走雅痞路線的餐廳及商店。
我喜歡這裡週末午後的寧靜與陽光,乾淨清爽的街道,維多利亞式的小房子,還有許多帶著小狗與推著娃娃車在街上與人閒話家常的人們。
上次去Lovejoy's Tea Room的時候,彼鄰而坐的是一位作家,正在與他的編輯討論正在進行的出版計畫。另一頭的角落,一位穿著入時的媽媽,帶著盛裝打扮的小女兒,點了兩人份下午茶,這位媽媽教著這位小女兒英式下午茶的一些傳統,蠻有趣的。
這裡可以遇到各種有趣又友善的舊金山居民。在小小的Lovejoy's Tea Room裡面,喝著英式下午茶,也感受一下舊金山難得的溫暖的社區氣氛。
Friday, March 03, 2006
介紹一位個人科技產品評論的權威 - Walter S. Mossberg
今天想為中文世界的朋友們介紹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科技專欄記者Walter Mossberg,身為美國市場行銷人員的人,更不可以不認識他,因為有了這位Mossberg的加持,會讓你們的工作輕鬆許多。
個人消費性電子產品要在美國市場銷售成功,是許多研發與市場人員努力的結果,但在產品上市前,別忘了得先過了Walter Mossberg這一關。
Walter Mossberg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每星期四"Personal Technology"專欄的記者。Mossberg是一位有35年經歷的資深記者,從1991年起開始在華爾街日報寫科技專欄。正因為他的非技術背景,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與使用行為來評論各種新的科技產品,因此,他的評論對主流市場的消費群有莫大的影響力。他對產品的評價,也間接的影響了消費性電子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情形。因此,美國科技業的老闆們,在產品上市前,一定得先把產品拿給他測試,並且在上市後,靜靜的等待他在每星期四的"Personal Technology"專欄裡的評論。要是Mossberg給這項新產品好的評論,接下來,你就會在一些公司的廣告品或簡報中,看到像是"Mossberg said..."這樣的引述,透過Mossberg來為自己的產品加持。若是Mossberg的評價是負面,那麼,這公司可能就得在產品上再加把勁了。
許多科技產品的愛好者,可能都跟我一樣,每星期四拿到華爾街日報的第一件事,就是把"Marketplace"這一份先抽出來,然後迫不及待的看Mossberg的"Personal Technology"專欄介紹的新產品。記得有一次星期四清晨,打開報紙,竟然派報生漏掉這份"Marketplace",氣得我馬上打電話去華爾街日報的客服中心抱怨了一頓。
Mossberg在美國是位深具影響力的科技專欄記者,可惜的是,身為消費性電子產品主要製造國之一的台灣產品,在我的印象中,卻好像沒有出現在這位記者的專欄裡,在台灣一片自創品牌的浪潮中,或許台灣的科技老闆與行銷人員,也可以努力看看,把產品送到Mossberg的書桌上,讓Mossberg評論一下自家的產品,或許可以幫助你打開美國這個廣大的市場。我期待有一天在Mossberg的專欄中讀到我們台灣品牌產品的報導。
延伸瀏覽:
- Walter Bossberg的網路專欄 http://ptech.wsj.com/
附註:
今天(March 2ed, 2006)的"Personal Technology",Mossberg就把當前最熱門的Apple MacBook Pro筆記型電腦與之前的Apple Powerbook,及同樣使用Intel Core Due處理器的HP Pavilion dv5000t做了一番測試比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裡來閱讀。
Thursday, March 02, 2006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令人失望的Apple Computer產品發表會
先談Apple這個Mac mini的系列。這是Apple價位最低的電腦產品,體積輕薄短小是它最大的賣點,另外就是它所附的Front Row很方便的讓你可以播放電腦裡的多媒體資料,很適合拿來做一些比較任務單純的電腦工作。但是若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客廳的電視旁邊,它缺少了幾個跟他價位相當的Microsoft Media Center PC所能提供的方便功能 - Mac mini仍是無法看電視節目,無法錄製電視節目,無法聽廣播。
用過Microsoft 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的使用者都知道,除了有Apple的Front Row能做到的功能外,Windows Media Center還讓你可以收看及錄製電視節目(包括及時更新的頻道節目單,類似Tivo的功能),還有收聽廣播電台,許多PC硬體製造商,若配備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出貨,也都會配備TV/Radio Tuner Card,讓使用者回家接上天線就可以讓PC變成一台電視及數位錄放影機。在Apple的Mac mini,卻必須也透過加買別的廠商的週邊配件及軟體,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既然定位是"客廳"主流產品,就不要假設一般人也會這些電腦玩家才會做的事情。Microsoft Media Center在功能上與軟硬體整合度比Front Row強的多,而且Front Row還是比Microsoft Media Center晚出產的產品。
再談談這個新的美金$349的 iPod Hi-Fi,難到Apple改行去做喇叭了嗎?這個iPod Hi-Fi就是一個普通的、功能簡單的喇叭,市場定位與定價都讓人一頭霧水。 我本身就是個把iPod放在家裡面聽的使用者,我的iPod接上既有的音響擴大機,再透過專業的音響喇叭來播放,難道聲音與功能會比這個iPod Hi-Fi來的差?我的音響擴大機後面還插了一個Airport Express,可以讓iTunes透過AirTunes播放。這些音響設備在美國家庭的客廳裡面還算蠻普遍的,這個iPod Hi-Fi在客廳裡還真不知道要擺在哪裡。我覺得擺在廚房、擺在書房、或擺到浴室裡,亦或是去沙灘上日光浴時,把iPod Hi-Fi裝上電池,拿到海灘上去聽,可能比較是iPod Hi-Fi比較好的定位。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它會設計一個好提的手把的理由。
我不期待Apple忽然間會變成專業音響廠商,因為它從來就不是。既然它無法跟客廳裡比較高檔的音響設備比,而是在一些使用者比較不會苛求音響效果的地方輕鬆地使用,那這個$349美金的iPod Hi-Fi,不是定價的太高貴,就是功能未免也太陽春了。我家裡那台Apple Store裡買的iHome($99.95美金)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且iHome還可以當鬧鐘,還可以聽廣播電台節目。Apple這台$349美金的玩意兒,為什麼不把Airport Express、AirTunes、Radio Tuner或其他功能整合進去呢?我不否定它可能會是個好產品,但這個價錢與定位實在讓身為行銷人的我無法理解。
如果Apple只是做一個iPod Hi-Fi這種週邊音響產品,而不是Apple核心能力的軟硬體整合的科技產品,為什麼不把這個Apple賺不到的錢,讓別人去賺,讓專業音響設備廠商去開發更多專業的iPod週邊,把iPod的銷售量做大?Apple實在應該回歸正途,繼續在iPod本身及電腦上創新,不要把研發與全球採購的資源放在這些不是本身核心專長的領域裡。企業策略還是要建構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之上。
我今天的總結就是,這是個令人失望的產品發表。 蘋果電腦公司應該回歸到原點,利用它本身結合電腦軟硬體協同設計的專長,在Apple的Mac電腦本身、Apple的OS X, iLife(iTunes, iMovie, Garageband, iDVD, iWeb) 軟體、及iPod本身去做更大的改進與突破,不然很快就會被Microsoft與其它硬體廠商的聯盟超越過去了(譬如像Windows XP裡的Windows Movie Maker功能與速度就已經後來居上贏過iMovie了)。這個令人失望的產品發表會,顯示了Apple Computer在企業策略上開始有些混亂。今年的Intel平台轉換,在其他Power PC上的關鍵軟體尚未跟上腳步的情形下,對Apple將是極大的挑戰,對Mac觀望的買氣,可能對今年Apple這幾季的業績有負面的影響,再加上這場令人失望,並且有點失焦的新產品發表,華爾街市場剛剛給予的立即回應就是sell sell sell!
Technorati Tags: Apple Computer, Business, iPod, iPod Hi-Fi, Mac, M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