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9, 2005

Robotic Blackjack Dealer

Watch the video
這個機器發牌手是我今年稍早在Las Vegas的Global Gaming Expo(G2E)展覽中看到的有趣產品之一。G2E是每年Gaming Industry(博奕產業)最重要的展覽,幾乎所有與這產業有關的供應商與買主都會前來參加。

vlog

Saturday, December 24, 2005

好聽的美國棒球歌曲: Soundtrack: Baseball - a film by Ken Burns

有 一次無意間在Foster City社區的圖書館裡,找到這一張非常好聽的棒球紀錄片原聲帶: Baseball,我還沒機會看過這部PBS的記錄片,但這片Baseball原聲帶已經一在重複的聽了很多次,還是令人懷為無窮。Baseball是一部由知名記 錄片導演-Ken Burns拍攝的棒球記錄片,我準備在這xmas季節裡,找機會來看這部關於美國棒球歷史的電影。

我喜歡這片Baseball記錄片原聲帶,裡面收集了棒球場裡面的聲音、廣播、與各種歌曲,尤其是我喜愛的"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首棒球國歌的1908年歌詞的演唱(Author: Jack Norworth, 1908)。

Katie Casey was base ball mad.
Had the fever and had it bad;
Just to root for the home town crew,
Ev'ry sou Katie blew.
On a Saturday, he young beau
Called to see if she'd like to go,
To see a show but Miss Kate said,
"No, I'll tell you what you can do."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Katie Casey saw all the games,
Knew the players by their first names;
Told the umpire he was wrong,
All along good and strong.
When the score was just two to two,
Katie Casey knew what to do,
Just to cheer up the boys she knew,
She made the gang sing this song: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要聽這首歌的優美歌聲演唱,我則推薦Carly Simon演唱得版本。本張CD裡鋼琴演奏的版本也非常悅耳動聽。

延伸瀏覽;
關於"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的歷史
Bastball - A Film By Ken Burns DVD
Baseball 原聲帶 (Amazon.com /可試聽)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美國看棒球的享受

每個跟我一樣在台灣長大的六年級生,在小時候應該都有一段狂熱看棒球轉播,幫自己國家的球隊加油的美好經驗。長大後,因種種原因少了看棒球的時間與熱情,直到前來美國留學與生活,又再次開始享受看棒球的樂趣。

2002 年是我到美國的第一年,落腳舊金山,剛好就住在靠近舊金山巨人隊(San Francisco Giants)主場-SBC Park(以前叫PacBell Park)的附近,那年剛好巨人隊打進了世界大賽,與Ane。要看棒球的時候,先從家裡先走到朋友在Market Street上的公司聚集,然後大夥一起往Bell Park前進看球。

我特別喜歡在Bell Park現場看球的氣氛,這球場設備一流,每一個位子都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視野,我尤其喜歡Bell Park裡面的Gilroy Garlic Fries,這大蒜薯條好吃到我常忘了是要去看棒球還是為了去球場吃這美味的大蒜薯條。

我 常買一張10幾塊美金的票進場,然後在SBC Park裡面四處走動,一邊玩、一邊吃、一邊幫巨人隊加油,這個SBC Park不只是一個棒球場,更像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場,除了棒球場外,還有多個速食店與遊樂設施。看球賽過程中,最喜歡的莫過於在七局中場期間(美國人叫做 7th inning stretch),跟全場觀眾一起大聲的鼓動歡唱這首人人都會唱的美國棒球國歌:"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看一下這段自己拍攝的影片,在這休賽期間,回味一下美國看棒球的震撼吧!當然,還要等到明年四月棒球季開始才能再次享受在美國看棒球的樂趣。
Watch the video

vlog

Apple Stores Snapshot


Apple Computer在全美各地大城的精華商業地段, 設立了許多蘋果專賣店 - Apple Store.

在店內除了銷售Apple產品, 還提供Genius Bar的軟硬體諮詢服務. 每天還有不同主題的workshop, 讓參觀者學習如何應用電腦. 因此, 店內常常都是擠滿參觀人潮.

我家附近20分鐘車程內就有兩家Apple Stores, 一家在Burlingame, 一家在Palo Alto, 外加一家Apple mini store在Stanford Shopping Center內. 半小時車程還有一家位在舊金山的Union Square旁.

我個人最喜歡位於Palo Alto的University Avenue上的這間Apple Store, 感覺比較有人文氣習, 也常會有Apple界的名人, 作家或知名blogger, 在這裡辦小型的workshop.

有次出差在芝加哥的North Michigan Avenue上的Apple Store上, 發現這間店在外牆建築上, 有個非常特別的透明玻璃蘋果設計. 這些Apple Store照片都在我的Flickr照片集上.

http://www.flickr.com/photos/pingping/sets/1328248/

Monday, December 19, 2005

The Apprentice 4 Finale裡的美國商場哲學(3): 贏家通吃 Winners take all.

3. 贏家通吃 Winners take all

The Apprentice 4 Finale這一集是現場播出的節目,最後的結局讓人最意外的,就是當川普(Donald Trump)問贏得勝利的Randal,是否覺得他也應該同時雇用Rebecca,Randal毫不遲疑的拒絕川普這個突如其來的提議,回應說:
"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Apprentice' and if you're going to hire someone tonight, it should be one."
"It's Apprentice, not Apprenti."
川普接受他的新任Apprentice的意見,沒有同時雇用表現也非常良好的Rebecca。一時之間,現場全場噓聲四起,但隨即節目結束,但卻在全國觀眾心中引起陣陣漣漪。

這個決定在美國觀眾當中引起軒然大波。當然,美國觀眾也是喜歡看圓滿大結局的,沒想到在這零下10多度C的寒冷紐約冬天還要惡狠狠地被Randal澆了盆冷水。各大部落格一片撻伐之聲,批評他的自私。各大網站也推出網路民調,問題就是:

"假如你是Randal Pinkett,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人也都會欣然同意給Rebecca一個工作,成就一個圓滿大結局。也有人說,若他是Randal會說:我缺一個助手,Rebecca可以做我的助手,在我身邊學習。似乎只有少數人同意Randal這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做法。

我倒是蠻同意Randal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身為獲勝的The Apprentice,Randal的這個決定應該是通過了川普給他的第一道考驗,若是他鄉愿的答應了川普的看法,不但之後後患無窮,利人不利己,也讓川普及他公司裡面的人,對他的評價減分。

第一,Randal一向的表現讓人覺得他是個受過良好教育,有有創業經驗,受到人人喜歡的好好先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是不是一個所謂的tough guy。最後boardroom裡的強勢的表現,讓人對他另眼相看,不敢小看這位仁兄,這也是他最後能贏的關鍵之一。

第二,若他同意同時有兩位獲勝者,那隨後而來的榮耀與利益,將與Rebecca分食。以後他出書,若是Rebecca也出書,那兩人豈不是繼續打對台。雙方各有支持者,若是贏家不懂得通吃,把拼了半天的榮耀與利益,白白送一半給另一位跟你競爭的對手,那豈不枉費了他MIT的MBA學位教他的道理。更不用說以後他根本就沒有立場當人家什麼企管顧問,假如他曾被勝利沖昏了頭,而做了把勝利果實拱手讓人的愚蠢商業判斷的話。

第三,在美國,通常大企業裡執行長出缺,若是董事會決定從內部拔擢,企業裡面互相競爭的副總當中脫穎而出的人選當上CEO後,常發生的情節就是,競爭者紛紛自動離去,不然就是新任CEO開鍘,把這些競爭者一個個弄出權力核心,逼得他們不得不自動掛冠求去。

背後的道理就是,領導者必需樹立自己的領導權威,並且用與自己理念相同者,尤其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推動自己的政策。而競爭失利者,被眾人期望的形象也是希望他們能夠識大體,自動離去,另謀高就,這樣專業的表現對曾經競爭過的雙方,或整個企業,都有好處。從GE, IBM, 到Citibank,等等一流財星五百大企業中,這種例子俯拾皆是。為什麼?因為這種成熟的一流美國企業,不喜歡和稀泥、搞表面的家和萬事興,為了一時的假仁義道德,犧牲企業的整體表現。要知道,美國企業的執行長,面對董事會可是如坐針氈,表現不到預期的成果,或是政策沒法貫徹,負責任下台的就是CEO。因此,若是這位擁有MIT,讀過這麼多企業個案的Randal Pinkett,讓Rebecca留下來與他分享桂冠,不管是留在川普企業中,或是做他Randle的個人助理,都是後患無窮,除了成就了看戲的觀眾的期待之外,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企業裡贏者通吃的例證比比皆是,其實,從某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運作雖看似無情,但這樣也讓企業的運作更為單純,不是更好嗎?

當然,我也要說,東西方對企業的觀念與期待有所差距,企業所有權、公司治理、與領導文化等面向東西方有些差距。企業經營理論與實戰有時可能也要因應國情不同來做不同的處理,不一定舉世皆然。不過,在美國普遍的運作情形與想法便是如此。

誠如川普所說的,這個節目對別人來說,或許是個娛樂而已,但對他個人來說,是個嚴肅的商業判斷。他必需選出一個貨真價實的The Apprentice,這個人要在他的企業裡擔任重要的職位,短則一年,長則數年,這些人所做的任何判斷都可能會影響到他川普企業的成敗與他的荷包。因此,選擇過程就跟真正的重要職務面談一樣的謹慎重要。因此,Randle的決定雖然讓觀眾不爽,我相信他了不起就在他的個人網站上表達一下他的歉意意思一下,以平息眾怒,但這個拒絕與Rebecca分享桂冠的決定肯定不會讓他在往後的日子中後悔,因為拒絕了Rebecca,不但保護了他自己的利益,也更加強化了他在商業判斷上的專業形象。相反的,若他答應川普的提案,放長遠來看,對他日後要更上一層樓時,這種過於感性、不夠理性的商業判斷,肯定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我贊同Randal,Randle的決定是明智的!這也就是美國普遍的Winners take all的想法。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The Apprentice 4 Finale裡的美國商場哲學(2):"Are you tough enough? Are you strong enough?"

2. Are you tough enough? Are you strong enough?

美國競爭激烈的商業領域,不喜歡溫馴的小綿羊,愈是高階的職務愈是如此。你不需要成為每個人都覺得很好相處的人,而是必須得是個有裡子、個性又強悍的硬漢(Tough Guy),不管你是男是女。

Rebecca Jarvis雖然年紀輕輕年僅23,實際社會經驗不夠,但在所有的團隊互動專案中,她強勢的領導風格和堅毅不拔的個性雖然有時候讓與她同組的參賽者恨的牙癢癢,但卻是川普這種創業型老闆最為欣賞的風格。所謂"打落門牙和血吞"的個性充分展現在這女孩身上,參賽期間她甚至摔斷了腳,還是拄著柺杖競賽到底。

遇到她討厭的對象,她在boardroom裡毫不手軟,面對她欣賞的隊員,她則一路情義相挺毫不懷疑自己的決定。雖然競賽者中每個人不一定都很喜歡她,但是她知道她要討好的不是參賽者,而是老闆。在川普眼中,她已經表現出不只超越她的實際年齡,也超越所有競賽者的領導能力(leadership),而且是在紐約的上層商業社會生存的競爭性格。

相對的,雖然Randal Pinkett擁有無與倫比的學經歷,並且一路在擔任專案經理的角色中表現稱職,贏得每一個專案競賽,與大部分的人相處互動良好,每個人都覺得他是個nice guy!但這卻讓這位紐約客老闆對雇用他產生一些疑問。川普不斷的在問:
"Was highly educated Randal tough enough? Was 23-year-old Rebecca experienced enough?"

因此,最後的boardroom非常的精采,因為Rebecca與Randle這兩位幾乎是這四季The Apprentice節目履歷最突出,表現也最無可挑剔的競賽者必須成功的在boardroom中無情的攻防,用可以讓人接收的商業禮儀與語言中,突顯自己的優點、修飾自己的弱點、並且狠狠的全面性打擊對方。

Randal因此在最後的boardroom攻防中,展現了他炯於以往溫和形象的一面。利用他在實際商場上的豐富經歷,有技巧的打擊Rebecca的最弱點-缺乏實際商戰經歷。譬如Randal批評rebecca: "I run businesses, Rebecca writes about businesses." (Rebecca是財經記者)
"She is strong enough but I don't think she is tough enough to the kind of business we talked about?" (意指我Randal的經歷可以幫你管理公司,但Rebecca的經驗不足有辦法談我們這種程度的實際經營管理嗎?)

相對的,Rebecca一路打擊Randal,暗指他太重視細節,總是忽略大方向。做事情抓不到目標'、且不夠強勢。沒想到Randal再次用非常強悍的語氣告訴川普,他實際上經營自己的企業這麼久,並且在學術表現上也無與倫比,若是如Rebecca所說做事抓不到重點,怎麼可能可以達成這些事情。Randal的反擊讓Rebecca的打擊顯得有氣無力,也間接表現出來Randal不是一個爛好人,發狠起來也是會讓人毫無招架之力。

最後Randal成功的說服川普大老闆,把這份Dream Job - 改造川普位於大西洋城三座賭場飯店(包括有名的Trump Taj Mahal的工作,交給了Randal。Randal成為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的Apprentice。

更精采的一幕是,當川普出人意料的問Randal,他是不是也應該同時雇用Rebecca時(看得出其時Trump真的也是很欣賞Rebecca),Randal強勢的回應:
"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Apprentice' and if you're going to hire someone tonight, it should be one."

不只如此,Randal繼續說到:這節目叫做 "The Apprentice" and not "The Apprentii"

川普完全同意Randal的意見,沒有再提供另一個工作給Rebecca。但隨後在我家裡面也好,或到任何關於The Apprentice的blog與討論群組,Randal的這個決定引爆了一連串對於Randal自私的與否的批判與討論。

但不管如何,我認為Randal Pinkett不只成為唯一實至名歸的The Apprentice,最後他也成功的給Rebecca Jarvis及一般大眾上了一課 :
"Randal is not only well-educated but tough, I mean really tough. Welcome to the real business world!"


延伸瀏覽:

1. Rebecca Jarvis的母校University of Chicago對她的介紹
2. 關於Randal Pinkett相關的介紹
http://alumni.media.mit.edu/~rpinkett/papers/
http://www.randalpinkett.com/index.asp Dr. Randal Pinkett的個人網站
3. The Apprentice 4 精采回顧與影片 http://apprentice.tv.yahoo.com/trump/04/index.html

Saturday, December 17, 2005

The Apprentice 4 Finale 裡的美國商場哲學(1): 凸顯個人特色與立場的重要

歷經令人失望的The Apprentice 3之後,12/16的The Apprentice 4無疑的為這個節目又劃下一個精彩又具有爭議的句點。
在兩位旗鼓相當的最後兩位競爭對手 - 23歲的Rebecca和34歲的Randal中,川普(Donald Trump)雇用了Randal作為他的第四位The Apprentice。

光看Rebecca與Randal兩個人的經歷與競賽表現,就可知道這個完結篇會有多精彩。
年僅23歲的Rebecca畢業於University of Chicago主攻經濟與法律,擁有投資銀行、財經記者等的經歷,更活躍於許多美國全國性的青年領袖活動中。
年紀34歲的Randal,擁有包括Rutger University, Oxford, MIT橫跨工程與管理的碩士、MBA、及博士的五個傑出學位,並自己擁有一間數百萬美金營業額的顧問公司,是個小有成就的創業家。

最後的決選,是"個性"與"經驗"的決戰,也是考驗雙方在Boardroom裡"IQ"與"EQ"的大決戰。
以一個東方人的角度來看這節目,也是一個學習與了解美國商業社會價值取向的機會。

1. 凸顯個人特色與立場的重要
美國人看重全國性知名度帶來的邊際效益
很多人看了這些參賽者背景,第一個疑問是,這些人有這麼棒的學經歷,為何要放棄已經擁有的一切,來參加這個節目?
真正的答案其實只有一個 - 透過這個全國性節目塑造自己的全國性知名度。對大多數汲汲於奮鬥向上的美國人,尤其是那些自視聰明的名校MBA與亟欲在商界大展拳腳的創業家,"全國性知名度"是個致命的吸引力。在美國,不管你讓人喜歡還是讓人討厭,你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你才有可能紅!只要在全國性節目前紅,你就有機會名利雙收。因此在節目中,最重要的是你要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有特色的人,不管這特色讓人喜歡、還是讓人厭惡,重要的是你要成為一群競賽者中"識別度"最高的人。
要成為識別度高的人,你就必須凡事都有鮮明的立場與個性!美國人不喜歡那種這個也好、那個也可以的fence-sitter,東方人的所謂中庸哲學在美國社會往往成為個人成功的障礙,美國商業領域中,極度不喜歡這種抱持中庸哲學的fence-sitter。

(待續)

Thursday, December 15, 2005

華爾街日報的"Hedcut"標題人物畫像


前天下班回家,在車上收聽public radio的marketplace節目中,介紹了華爾街日報的特色之一 - "Hedcut"。

Wall Street Journal(WSJ)中,主要政商名流的專訪或投稿,WSJ都會把一張像是手繪的人物照放在該稿件旁邊。作為WSJ的忠實讀者,我一直對這些栩栩如生 的手繪大頭照的由來感到好奇,三年多來留下許多WSJ的舊報紙,其實就是想把這些WSJ上的細緻的手繪大頭照剪下來收集。
在收聽這個介紹前,我有時也會懷疑,這到底是手繪的還是用電腦編輯出來的 - 答案是,這些是參考實際照片,再經過畫家描繪出來的手繪人物照。

Hedcut在1979年時,由Kevin Sprouts提案給WSJ使用,在1979年第一次被WSJ採用之後,就一直沿用至今。Hedcut是一個3"x5"大小的圖片,由華爾街日報的專屬畫家經過六個步驟才 能完成,據說畫一個hedcut portrait,短則兩個小時,長則要五個小時才能完成,其中女性的hedcut又比男性的hedcut難畫。這些hedcut也跟照片一樣要隨時更 新。若是這些政商名人改變了髮型或是突然留了或是剃掉了鬍子,這些 hedcut就要立刻跟著更新。

聽完這篇專題報導,我心想 -- 那到底能不能用電腦軟體做出WSJ Hedcuts的效果呢?當然還是有辦法用Photoshop的filter做出相當類似的效果的。我找到Andromeda公司製作的cutline filter也可以做出非常類似的Hedcut效果。

延伸瀏覽:
更多關於Wall Street Journal's Hedcuts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www.npg.si.edu/exh/journal/intro2.htm
要收聽marketplace這篇報導,可以到以下連結
http://marketplace.publicradio.org/shows/2005/12/12/PM200512126.html

Sunday, December 11, 2005

聖誕歌聲處處飄 - The Christmas Song

"Chestnuts roasting on an open fire, Jack Frost nipping at your nose ... ... "
在美國,每年過了感恩節後,打開收音機或走進shopping mall,到處都可以聽到聖誕音樂處處飄揚。各種型態的美國聖誕音樂,有古典、爵士、流行風、聖樂風格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每年我也會不免俗的要挑選一張聖誕音樂CD,應景過節。

若要我選一張最有濃濃美國聖誕味、並且百聽不厭的聖誕音樂,就是這張Nat King Cole的經典"The Christmas Song"專輯。不管有多少歌手唱過這首"The Christmas Song",似乎只有Nat King Cole唱的才是大家公認正宗聖誕味的"The Christmas Song"。

點這裡用iTune Player試聽看看。 要知道關於更多這首"The Christmas Song"的起源,可以看另一篇blog
Chestnuts roasting on an open fire
Jack Frost nipping at your nose
Yuletide carols being sung by a choir
And folks dressed up like Eskimos
Everybody knows a turkey and some mistletoe
Help to make the season bright
Tiny tots with their eyes all aglow
Will find it hard to sleep tonight.
They know that Santa's on his way
he's loaded lots of toys and goodies on his sleigh
And every mother's child is gonna spy
To see if reindeer really know how to fly.
And so I'm offering this simple phrase
To kids from one to ninety-two
Although it's been said many times, many ways
Merry Christmas to you.

Mel Torme (c) 1946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搶不到一台Xbox360 - Xbox360 sold out!!!

2005年11月22日, Xbox 360在美國上市.

7:40 am 開車經過Highway 101旁Redwood City的Best Buy, 不用下交流道遠遠的就望見店門口已經排滿了人, 因此, 放棄下交流道的念頭, 繼續往南開去. 心想, 沒關係, 我還可以去公司旁8:00am就開門的Frys - 這家Silicon Valley灣區最大的電子零售店.

8:05 am到達Frys, 停車場上早已停滿了車, 但沒看到店外有排隊的人潮. 心裡正在高興 ~ 怎麼好像沒有很多人. 應該可以搶到一台吧! 沒想到一進店內, 就看到一整群圍在Xbox360專區旁的擁擠人潮, 每個人都手上拿滿了Xbox360的Game DVD... ... 但除了看到結帳區人手一台Xbox360外, 其他人手上除了Game之外, 已經沒有機器了. 一問之下, 得到另人洩氣的答案 - SOLD OUT!

這台Xbox360在規格上是一台非常棒的Game Console, 在策略上, 將是Microsoft搶戰家庭"living room space"的重要策略性產品. 我是一個casual gamer, 離所謂的hardcore gamer還很遠. Xbox360另我期待的不只是Xbox沒有冷場的遊戲順暢感, 還有它內在電腦的功能 - Xbox360與家裡PC的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透過wireless netowork整合的綜效, 是我雀雀欲試的功能.

Saturday, November 19, 2005

加州Napa Valley的美味法式餐廳 - Bistro Jeanty


IMG_5019.JP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 ping.

距舊金山1個多小時的Napa Valley不只是舊金山灣區居民的後院, 更是舉世著名的葡萄酒鄉.

每次前來Napa Valley, 我幾乎每次一定會到位於Yountville區Washington Street上的Bistro Jeanty吃午餐.

我喜歡Bistro Jeanty, 故名思義, Bistro Jeanty是一家bistro style的法式餐廳. 我個人對bistro style餐館特別喜愛. 因為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中享用美味的法式料理. Bistro Jeanty的Tomato Soup in Puff Pastry(法文叫: Creme de Tomate en Croute)番茄濃湯濃郁的讓人回味無窮. Escargot烤蝸牛也是餐前首選.撒上feta Cheese的沙拉也是餐前我的最愛之一.

主餐從紅酒蒸蛤蜊, 洋蔥煎豬排, 各式羊牛排及鴉胸肉, 都處處展現主廚的功力, 搭配紅酒或白酒,保證讓你覺得在園野的氣氛中,感到香味四溢.用餐完後, 來份Creamy Rice Pudding with Brandied Cherries(Riz au Lait), 便可以為這色香為俱全的Napa午餐畫下完美的句點.

每個人都知道, Yountville有一家全美國聞名的餐廳 - French Laundry. 這家餐廳必需在用餐的兩個月前開始打電話預約. 我個人的經驗是, 從沒打的進去過. 聽說透過OpenTable成功率較高. 像我這種喜歡隨性四處遊玩的渡假者, 大概很難訂到French Laundry. 因此, 比較起來, Bistro Jeanty不需要特別預約, 輕鬆隨性的氣氛, 及美味的鄉村風味法式料理, 似乎與我這樣的快意風格比較投緣. Yes, I love Bistro Jeanty!

Friday, November 18, 2005

壽司與爵士樂的完美結合 -- Yoshi's Sushi & Jazz Bar


Yoshi's Sushi & Jazz bar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ing ping.


當Sushi遇到Jazz會是怎樣的情景 - 到了Yoshi's就知道。

位於灣區Oakland的Jack London Square,有一家歷年來被許多媒體都選為Bay Area最佳爵士演出地點的,就是這家Yoshi's Sushi & Jazz Bar。每天晚上8:00和10:00都有精采的爵士樂在這裡的舞台上演出。

喜歡音樂的朋友到舊金山,在晚餐過後,我總會帶他們來這裡聽聽音樂。遇到自己喜歡的演出,我也常自己一個人來這裡賞樂。Yoshis幾乎一年到頭363天都有演出,只有Thanksgiving和Xmas休演。許多當代的爵士樂名家,都曾在這裡演出過。

除了爵士樂之外,Yoshi's的Sushi及日本料理一樣是高水準。我喜歡在中午時來這裡享用Yoshi's的日式午餐便當。

Tuesday, November 15, 2005

推薦瀏覽 - 酥餅的部落格

這個"酥餅的部落格"值得推薦 - 音響, 攝影, 相機方面的內容很不錯! 裡面的人文資訊也很豐富.
http://blog.yam.com/subing/

Saturday, November 12, 2005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今天辭世 Peter F. Drucker, 95, Dies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今天(Nov.11, 2005)在加州辭世,享年95歲。第一次接觸到Peter Drucker的管理見解來自大學一年級時參加AIESEC的一個workshop,一位管理顧問深入淺出的介紹Peter Drucker的管理見解。大學四年對於管理學科的學習中,在偏重技術面的台灣管理教育學程中,只有偶然在一些組織管理相關學門可以讀到一些關於 Peter Drucker的管理見解,但正規的管理學院課程中,對於Peter Drucker的管理思維,都鮮有深入的研討。

在 大三 大四時,由於參加AIESEC的一些國際會議後,要在台灣各大學分會中引進對Co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及Entrepreneurship等等的探討與實踐,因此有機會大量的拜讀Peter Drucker的原文管理著作,如: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等等。總是能在他清晰的文筆中,悟出管理學深入淺出的道理。Peter Drucker能被譽為管理學唯一真正的大師,我覺得正是因為他的管理著作與見解常是一針見血,不故弄玄虛,因此能夠被廣泛的應用在現代企業日常的運作當 中。

出社會工作後,在跨國企業的日常運作中,更是見到大企業中Peter Drucker的許多管理見解已經成為這些一流跨國企業的運作常規,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目標管理(MBO - Managing By Objective)、分權管理(Decentralization)、授權(Empowerment)、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等等都已在Peter Drucker早期的著作中出現。

在美國MBA求學過程中,遇到一位指導Leadership Dynamics的教授,曾在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受教於Peter Drucker的門下。這位教授有時候會提起在Claremont時聆聽大師授課與教誨的逸事,從中可以見到Peter Drucker在學生當中受到歡迎的程度。

每 位專業經理人都應該在書房裡有一本Peter Drucker的著作,讓自己在例行性及技術性的管理操作面之外,能隨時在Peter Drucker簡潔扼要的文字中,提醒自己管理的紀律、管理的原則、及管理的思維與本質,讓自己成為出色的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就是不只要有能力do things right,也要有能力get things done。

延伸瀏覽:
The Business World According to Peter F. Drucker.
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05

我找到一個AIESEC影片 - I found an AIESEC Video!

今天閒逛Google的時候,發現Google Video的收藏越來越豐富。所以我想搜尋看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發現-結果在搜尋"AIESEC"時,發現這一個AIESEC International Congress'04的短片。雖然這個活動離我那段AIESEC時光已經有點距離,這段影片看起來還是頗有一些特別的感覺。

畢竟,AIESEC裡有太多大學時代的美好記憶。

球袋裡的3把利器之一 - Taylormade R5(D Type)



我的球袋中有三件秘密武器,讓我打球的信心度大增。
Taylormade R5 Driver D Type, Taylormade Rescue Mid 16 Degree Graphite Regular Flex(No.2), 及Cleveland CG10 60 Degree Wedge.
今天介紹一下我的第一件寶刀 - Taylormade R5 D Type 10.5 Degree:

當初上場打球半年後,苦於發球常會slice,無法改善,開始在網路上及雜誌上尋找一支適合自己的Driver. 發現許多文章都說到,在現今科技的助力下 - "You can buy the game". 意思是,很多新的高爾夫球產品,可以幫助修正擊球的弱點,改善打球的成績。第一次接觸Taylormade的Driver,是在球場上借用朋友的Taylormade 580 Driver開球,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好打的Driver,頓時把我的開球距離增加了30碼,回家後,馬上上網路找尋Taylormade的Driver。Taylormade R5那時候剛上市沒多久,據許多使用者評論及球友的使用經驗,都說這支球桿是容錯率最高,甜蜜點最大的Driver,更特別的是,R5有兩個型號 - N(Neutral) Type跟D(Draw) Type。在標準的情形下,N會打出正中直球,D會打出左曲的球路。大部分初學者開球的問題我也有,就是嚴重的slice,常讓自己開球信心大失。因此,我當時就覺得可能R5 D Type會是個好的選擇。因此就到附近的Golf Mart去試打,透過店內的電腦模擬器,果然球可以開的又直又遠,當下就喜歡上這根桿子而買下了它。

到現在使用了將近一年,我想這根R5 D Type的Driver是我高球成績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原因。有了這個R5 D Type之後,我現在所有球桿裡最有信心的就是開球。每球都可以開的又直又遠,連想打出slice都很難。我個人使用R5 D Type,開球成功率在7成以上,幾乎很難發生slice的失誤,倒是偶而會發生draw太多的失誤。

原來球桿製作技術的進步, 竟然可以將球路如此完美的修正回來, 真是太棒了!

Thursday, November 03, 2005

Macworld 2006 猜猜猜: Powerbook with Intel inside?




今天又收到明年Macworld San Francisco的註冊通知. 每年到此一季節, 很多人開始要猜測到底Apple要給大家什麼樣的驚奇, 因為Steve Jobs固定在這個活動的keynote speech會發表Apple最新的產品.

我個人預測, 明年2006年1月Steve Jobs要給大家的驚喜是 - Apple Powerbook with Intel inside.

基於以下理由, 我做如此的預測:
1. 明年Apple即將採用Intel CPU是早以宣佈的product roadmap.
2. Apple的旗艦級筆計型電腦Powerbook停留在G4已經很長一段時間, 受限於PowerPC G4散熱問題, 沒有更新升級. 再拖下去不推出新的Powerbook系列, 這個Powerbook的Team大概對使用者和管理階層都很難交待.
3. Apple是個喜歡給人異想不到驚喜的公司, 大部份人都遇測Apple將在他們的入門機種上使用Intel CPU, 但我覺得這種預測比較不可能. 既然為了效能問題做了如此大的系統策略轉折, Apple應該會將這個策略轉折的效用發揮到極大, 才會產生該有的商業回收效益. 現在的Power Mac仍可走G5路線, 改走Intel的效益不大. 但是對深受PowerPC G4困擾而上不去的Powerbook系列, 改採Intel chipset, 可以將其運算效能提升,並且由於powerbook是筆記型電腦, 規格固定, 擴充性有限, 可以在此新產品系列引進的初期, 少了很多周邊硬體相容性的問題. 因此對剛要改採Intel架構的Apple來說, 應該是最容易切入,遇到阻力會比較小, 也最有回收效益的一個選擇.

以上是我的猜測. 你的猜測又是什麼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Moscone Center


Moscone Center舊金山展覽中心, 每年從年頭到年尾, 許多大型的商展都在這個Moscone Center舉行. 我個人也是這個展覽中心的常客. 因為住在灣區, 所以不管是參展還是看展, 省去長途飛行的時間, 從我家開車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實在非常方便. 由於大部份到這邊都是在工作, 所以沒有特別的感覺.

不過, 每年一月總要在這裡盛大舉行的Macworld, 我就有另一番特別的期待. 因為Steve Jobs每年總會在這裡發表令人驚豔的最新產品. Steve Jobs在Moscone Center的keynote speech, 總是座無虛席, 受到世人注目.

Tuesday, November 01, 2005

Broken BULBS: Innovation

Broken BULBS: Innovation

An interesting and thoughtful blog that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in Asia and Taiwan.

"The Signature Lounge" John Hancock Center


位於875 North Michigan Avenue, John Hancock Center 96樓的"The Signature Lounge"是此次芝加哥行最常去的地方。
下班後,與同事前往位於John Hankcock Center 96樓的Signature Lounge,在這邊可以俯瞰芝加哥市及密西根湖畔的夜景。聽當地人說,在Hankcock Center這裡看芝加哥的夜景最為美麗。John Hancock曾是美國Continental Congress時代的總統,也是第一個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的人。這棟大樓就是以John Hancock來命名,或許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個位於95 & 96樓的餐廳與酒吧會叫做"The Signature Room & Lounge"吧。